“如果中国把彭元帅换下去,朝鲜战争的胜利一定属于我们。”
当美军在志愿军的猛攻下失利,美国军事专家第一时间想到的,不是反思美军方面有哪些失误,而是叫嚣起了这样的言论。
彭老总确实是我军之中极为出色的将领,抗美援朝最终能够取得成功,离不开他高超的指挥。
那么,这位美国专家的言论是正确的吗?
深藏不露的粟裕大将
其实美国人自己后来都发现,要是志愿军真的换将,美军很可能只会输得更惨。
经过对我国军队和将领的研究,美国人得知我军之中还有一位“战神”级别的人物,那就是粟裕大将。
粟裕将军身经百战、战功赫赫,任谁看了他的战绩都会为之赞叹不已。
在1955年的授衔仪式上,粟裕被授予大将军衔,在新中国“十大大将”中排名首位。
纵观粟裕将军的一生,几乎一半的时间都是在战争中度过的。从红军时期到八路军、新四军时期,再到解放军时期,他为党和国家可谓鞠躬尽瘁,新中国成立路途中大大小小的战役,几乎都有他的身影。
在解放战争中的淮海战役,粟裕将军更是大放异彩,他的出众表现更是让毛主席都大加赞赏,夸他立下了一等功。
毛主席曾与英国元帅蒙哥马利会面。谈话中,蒙哥马利夸赞毛主席简直就是最出色的军事家,而毛主席笑着摇了摇头,对他说,“我们的粟裕将军,那才是最出色的军事家、最会打仗的人呢。”
朝鲜战局
在抗美援朝战争中,与彭老总对上的,是美国五星上将麦克阿瑟。
论起在战场上的资历,麦克阿瑟可谓很有实力:他曾先后参与过两次世界大战,并且在太平洋战争期间把日军打爆。太平洋战场上阵亡的日军中,上百万都是死于麦克阿瑟之手。
朝鲜战争中,在他的指挥下,美军在仁川港进行登陆作战,将此前朝军对韩军的一边倒局面彻底扭转,半个朝鲜半岛差点落入美军之手。
就在这时,堪称麦克阿瑟一生之宿敌的彭老总出现了。
经过细致的观察,彭老总总结出了麦克阿瑟的作战风格:狠厉的同时,麦克阿瑟也有着急躁冒进、傲慢自满的毛病。
抓住这一点,彭老总很快制定出了专门针对麦克阿瑟的作战计划。
志愿军在彭老总的指挥下一步步诱敌深入,在敌军完全落入包围圈之时,再对其发起包抄迂回进攻,让美军遭受了重大的伤亡。
在第三次战役之后,志愿军甚至将美军打过了三八线,这显然是白宫所不能接受的。很快,麦克阿瑟就被换了下去,美军的指挥权落到了四星上将李奇微手中。
比起麦克阿瑟,李奇微就要谨慎冷静许多。在接手朝鲜战场之后,他就开始仔细观察志愿军的作战方式,并很快发现了一个规律:志愿军发起的每一次攻势,最多只能维持一个星期,然后便会停止作战。
李奇微稍作思考就想到了背后的原因:志愿军的后勤能力十分薄弱,所以部队每次进行作战,都只能自己携带一定量的粮食和弹药。
等到一星期过去,这些物资也就消耗得差不多了,所以志愿军才会在这时停下等待补给。
针对这一点,李奇微发明了“磁性战术”,凭借美军特有的高机动性进行反穿插,飞速消耗志愿军的补给,再趁着志愿军补给跟不上的时候再发动猛攻。
起初,这种战术确实给志愿军带来了相当大的麻烦,也让彭老总十分头疼。
但在之后的第四和第五次战役中,彭老总带领的志愿军就冷静下来,采用阵地战强行抗下了美军的大火力进攻。美军在其间的多场战斗中伤亡惨重、一无所获。
最后,白宫又派出另一位四星上将克拉克,但他也没能想出破局的方法。随后,美军不得不在停战协议上签了字,克拉克也就成了首个在未能获胜的停战协议上签字的美国将领。
自那之后,彭老总在美国人眼中的形象就变得极为“高大”——或者说“可怕”。他们还提出,如果指挥志愿军的不是彭老总,美军就一定能获胜。
但在了解到粟裕大将的相关信息后,这些美国人就哑火了:如果志愿军的司令员是粟裕将军,美军只怕还会输得更惨。
谁与争锋
首先,让我们看看双方将领的性格对比:
麦克阿瑟称得上有些“狂妄”,不过这种“狂”也有道理,毕竟美军有着无比强大的装备和后勤优势。但麦克阿瑟也很容易就会被这种狂妄的性格绊倒。他总是对美军的装备水平过于自信,而对敌人产生蔑视的情绪。很多时候,这种蔑视是对自身不利的。
粟裕将军则与他完全不同。
平时看起来,粟裕将军是十分谦逊沉稳的,就像一个普通人那样,没什么攻击性。但就是这样的一个人,一旦打起仗来,就令敌军闻风丧胆。
美军无疑十分强大,但粟裕将军最擅长的,恰好就是以弱胜强。
解放战争时期的淮海战役中,粟裕将军作为解放军的总指挥,以60万兵力,打赢了国民党那装备着美国军械的80万大军,创造了震惊中外的军事奇迹,就连林总都对粟裕做出了“尽打神仙仗”的高度评价。
如果麦克阿瑟真的与粟裕对上,他一开始可能会更加轻视对手。
毕竟就连彭老总都被他说成了“厨师”,年级稍小的粟裕大将在他眼中恐怕更是个无名之辈。
这样的麦克阿瑟,作战风格大概率会更加冒进——这对美军来说,可就不是好事了。
当然,两者的性格差异并不是分出胜负的主要因素。
接下来我们看看双方的指挥才能。
毛主席在考虑出兵援朝的时候,想到的第一个人选,就是林总。林总是公认的“常胜将军”,指挥能力百年难遇。
就是这样的林总,在谈到粟裕时也会说,“他打的都是神仙仗”。
在解放战争初期,我军和国军在装备和兵员数量上的差距十分悬殊,粟裕带领的华野更是如此:他们的全部兵力加起来也不过30000余人,装备的武器更是老旧落后。
在苏中战役中,粟裕和华野要面对的,则是国民党12万大军,而且全是美械师。这样的部队,比起当时粟裕手下的部队来说,怎么看都不太可能输。
粟裕将军却丝毫不慌,他贯彻了运动战的理念,在国军各部队行动时拉开的间隙之间进行穿插,再集中优势兵力逐个包围击破。
在这场战役中,粟裕大将取得了七战七胜的巨大胜利,歼敌50000人。
而在太平洋战争中一举成名的麦克阿瑟,最出名的战术就是“蛙跳战术”:不去逐一夺岛,而是先占领那些驻岛日军力量薄弱的岛屿,将这些岛屿作为跳板,“跳”到下一座岛屿进行攻击。
这种战术切断了驻守在各个岛屿的日军之间的联络,并使得所有驻岛日军不得不进入被动防守的状态。
这给美军带来了极大优势,美军能在太平洋战争中胜利,麦克阿瑟的出色战术有不小的贡献。
不过也有人评价蛙跳战术“其实算不上战术”,这一时期的日军早已山穷水尽,麦克阿瑟只是摘了尼米兹种出来的桃而已。
“蛙跳”说到底也只是对进攻路线的正常把控,真要评价,或许还是粟裕将军的指挥更加高明。
最后再看看两人的“信念”。
麦克阿瑟非常惜命,惜到在日本进攻菲律宾时丢下部队,毫无形象地逃了。
而粟裕将军,从加入我党开始,就已经将为祖国与党奋斗作为了人生信条,这样的他早已将生死置之度外。
尾声
不管怎么比较,历史就是历史。在朝鲜战场上将麦克阿瑟、李奇微和克拉克打退的不是别人,正是彭老总。
不过在出兵之前,毛主席对入朝人选的考虑还是让人忍不住想象:
如果当时的志愿军司令是粟裕大将或者别人,朝鲜战局又会出现怎样的变化呢?